上次 Meson 和大家閒聊了關於我對 Web 2.0 的認知

也和大家聊到了一個關鍵字  Folksonomy (通俗分類)

今天就和大家聊聊 Meson 對於上述技術中的 Tag 與 Tagging 的一些心得
 
Tag (標籤) 是伴隨者 Web 2.0 興起的重要技術,


Tag 是描述資源時所使用的關鍵詞,


而 Tagging 則是產生 Tag 的過程與方法,


Folksonomy (群眾分類) 的 Tagging 機制和以往由搜尋引擎所定義的傳統關鍵字有什麼不同呢?


簡單的來說傳統的關鍵字是精確的、狹隘的,


而新型態的Tag 是鬆散的隨機的個人化的...

舉個例子好了:


當你在Flicker 上傳了關於玉山登頂的一張照片,


你可能會定義幾個 Tag 如 "玉山" 、"百岳"、…等等,


而這些名詞型態的Tag比較接近早期的搜尋引擎中的關鍵字定義


但是你若是下了 "超冷" 、 "鐵腿" 、 "快掛了" 、 "腿斷了" 這類的形容詞類型的Tag


甚至是動詞形態的Tag 如 "攻頂" 、 "搭帳篷"、 "小跑步"


它就強烈的展示出新型態的 Tag 分類 和往常以名詞型態為主的關鍵字分類的不同。

 


每個人的成長環境、教育背景都不相同,大家都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,


而這也使得 Tag 較關鍵字充滿者更多樣變化的特性


因此Tag 讓以往原始的關鍵字機制個人化了,


在觀察了如 Flickr或是 funP 等社群服務網站時,


發現群眾對同樣一件事物的定義,


雖然會存在者各種不同的見解,


但隨者定義標籤數量的增加,


最後總是能夠產生幾個趨近一致、並且收歛的共識標籤定義, 


這是因為定義標籤的是人,雖然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,


但是人是生活於社會中的一名成員,


因此在成長的過程,


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實際上是受到彼此的共同的價值觀、道德觀、社會觀、世界觀所影響,


因此每個人對於事物是對或錯、人的美麗或醜陋、行為的榮耀或羞恥,


均因為社會的共性建立了一把差不多刻度的尺,我們姑且稱之為共識吧 !


雖然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差異,但是卻都是近似的。


去觀察大家為旅美強投王建民定義 Tag 最多的可能是 "台灣之光" 、 "腳傷" 、 "洋基" 等


為林志玲定義的 Tag 可能最多的是 "美女"、"正妹"、"嗲" 等..


而這就是因為大家建立起了近似的價值觀及審美觀。


 


在Flickr 中使用 Summer(夏天)去搜尋,


可以得到很多張泳裝、海灘、冰淇淋的照片,


而 "夏天" 顯然並不是這些照片的必要關鍵字,


它只是表達了人們對夏天的某種理解,


而這樣的理解正是機器所缺乏的,


人們所賦予的這種關聯式標記,讓原本機器無法理解的照片,變得可以理解。


Tag 的不確定性和多樣性,正是人類社會的特點。


 


而這也是電腦所無法處理的,電腦需要的是精確的答案,


也就是非0即1,中間沒有小數點這種灰色地帶存在,


因此 Folksonomy 的出現,Tag 無法預測的多樣性,


正好讓電腦可以開始理解並處理這個介於0與1中間的灰色地帶。


原創內容轉載請註明出處




 延伸閱讀 
什麼是web 2.0? 談 web 2.0定義及Web 2.0技術應用!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ES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